专业性

责任心

高效率

科学性

全面性

淮北建设工程产业化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

1.3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3.1 项目建设背景


1、我国当前城镇化转型发展的需求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讲话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2、国家大力支持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与海绵城市的发展


城市内涝反复发作,地下建设现状堪忧。过去十年,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城市地下设施建设速度却稍显滞后。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遇暴雨就发生大规模城市内涝便是一个例子。城市建设导致的路面硬化以及粗放式的地下管线建设模式是导致城市看海的重要原因。


升级方向: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相辅相成。海绵城市能成充分发挥城市自身的蓄水能力,对短时间强降水“就地解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可以避免埋设线路或者维护导致的反复开挖,从而加速地下管线建设以便应对持续性强降水,甚至能布局更加智能的监控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


与国际相比我国城市地下建设发展空间巨大。相比国外普遍通过立法确立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做法,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同时我国仅有少数城市小规模建设地下管廊,与外国单个城市动辄100公里的管廊长度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2015年8月和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顶层设计上支持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的建设。目前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名单都已公布,正待各方积极落实。


财政补贴、专项债券支持、PPP 模式解决资金来源后顾之忧。财政补贴政策的落实、发改委提出的专项债券支持以及PPP模式的推广,将极大地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促进城市地下建设的全面展开。


海绵城市建设到2020年投资额可达1.2万亿,到2030年可达4.8万亿。地下管廊建设投资额未来每年可达1万亿,相当于2014年基建总额的8%。


“十三五”期间,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实,海绵城市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会加速发展。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及海绵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节省投资,管线施工不再需要反复刨掘,对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城市安全、提升城市形象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符合我国当前发展政策


2013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以及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的通知,全面推进城市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的建设。


1)综合管廊产业


2014年,财政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了10个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投入34亿元,计划三年内投入102亿元以上引导地方建设试点,拉动社会资本投资约176亿元,地方政府投资70亿元。今后,中央财政将继续通过现有渠道统筹安排资金予以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资金投入。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资金的统筹,城市人民政府要优先安排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并纳入地方政府采购范围。有条件的城市人民政府可对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给予贷款贴息。


支持符合条件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项目收益票据,专项用于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为加大债券融资支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力度,2015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债券发行指引》,从审核程序、审核政策、债券期限、配套政策、增信方式及品种创新等方面,为各类企业发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债券提供了政策支持。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列入专项金融债支持范围予以长期投资。


加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力度,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开发银行积极支持的重要领域。截止目前,开发银行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合作,共同推出贷款支持项目27个,拟建管廊940公里,贷款规模540亿元。在项目的开发评审中,开发银行将根据国家政策和各地情况,综合运用PPP、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评审等模式,协助地方政府设计符合项目情况的建设与运营模式、融资模式和贷款期限。


2)海绵城市产业


建设目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实现将75%的雨水就地消纳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基本建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新区”。


发展重点:


(1)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区城建局、发改局、财政局、规划分局、城管局等部门和各大功能区、各镇(街道)要以建筑、城市道路、绿地广场、城市水系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从2016年6月起,全区各大功能区、各镇(街道)必须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在开发建设时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实施全过程控制。老城区要结合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老旧小区整治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要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储备制度,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要循序渐进,避免大拆大建。


(2)加快推进海绵型建筑、小区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区城建局、规划分局等部门和各大功能区、各镇(街道)要积极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小区露天步行道、园路等应采取透水铺装,绿地要采用雨水花园等形式,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设施或其他相应设施。已批在建的建筑与小区应结合实际,遵循因地制宜、施工简便、经济实用的原则,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改造,落实低影响开发要求。


(3)推进海绵型道路建设。区城建局、规划分局、城管局等部门和各大功能区、各镇(街道)要转变传统的城市道路建设理念,统筹规划设计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道路高程、横断面、绿化带、排水系统,使用透水型材料和铺装工艺,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新建、改建道路可采取不设道路侧石或对道路侧石进行改造、增加雨水排放口等措施,将雨水引入绿地进行雨水收集、净化和吸纳;道路绿化隔离带和两侧绿化带要因地制宜运用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湿地、水塘等多种形式的雨水调节设施,集中消纳道路及周边地块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


(4)加强海绵型城市绿地与公园建设。在新建公园绿地、城市广场时,区城建局、规划分局、城管局等部门和各大功能区、各镇(街道)要因地制宜采取透水型铺装、小微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水塘等分散式消纳和集中式调蓄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为滞蓄周边雨水提供空间,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


(5)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达标建设,消除黑臭水体。区城建局、规划分局、城管局、水利局、环保分局等部门和各大功能区、各镇(街道)要加强对城市河道、坑塘、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整治恢复,严格控制河道蓝线,严禁挤占河道行洪断面、截弯取直,逐步消除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加快恢复被侵占、覆盖的城市河道。结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涝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蓄集雨水,削减洪峰,加快改造消除城市易涝点;针对入海河道特点,科学论证建设挡潮设施,改善水土环境,提高水系调蓄容量;加强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开展全域河道治理。


本项目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的建设符合政策的发展要求,项目的建设可以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工程、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


2、项目的建设发展技术优势明显


1)中泰国际已向国家专利局提交200多项专利技术申报,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局批准的专利技术有80多项。中泰国际于近2年期间(2014年底—2016年),已投入2.6亿元人民币,自主研发的装配式混凝土箱涵(包括该产业链上下游机械设备的创新研发)率先通过住建部科技成果评估,并获得住建部建设行业科技成果评估证书。同时,中泰国际装配式混凝土箱涵被住建部列为2015年全国建设行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备注:我集团是唯一一家公司列为住建部的箱涵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中泰国际是住建部《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 GB50838-2015的参编单位(国内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参编该国标)。当下,我集团参编的国标和课题还有:


(1)《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消耗量定额》。      


(2)《预制装配化混凝土箱涵》JC/T1258-XXXX。  


(3)住建部课题项目《预制城市综合管廊模具及施工工法优化》。


(4)《预制混凝土综合管廊施工》标准图集。


2)中泰国际现有400多个系列的产品,共计2000多种规格型号,公司产品全面涵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八大板块(高铁、轨道交通、水利、电力、公路、地下综合管廊、港口航空、海绵城市),中泰国际有全产业链的开发能力、整合能力、集成能力,我们既是新产品、也是新模式,通过开发、通过集成,我们重塑我们的价值。


3)中泰国际作为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不断投入于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依托集团多专业、全流程的技术实力和综合优势,构建了以科技研发、标准体系、专家团队三大支柱互为支撑的中泰集团技术开发体系,中泰国际整合社会资源,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联合攻关、联合研发技术、重点突破关键材料、技术,系统解决建设工程产业化关键问题,打造建设工程产业化全产业链平台。


4)中泰国际不断扩大建设工程产业化内涵,努力将集团的技术开发、产品创新、模式创新融入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中,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八大板块(高铁、轨道交通、水利、电力、公路、地下综合管廊、港口航空、海绵城市)的产业化集成技术,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助力国家低碳绿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3、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我国城市综合管廊与海绵城市的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再次凸显。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培育和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真正形成强大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形式。国际经验证明,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这其中科技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以投资、劳动力、资源的投入和不计成本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


今天,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难题:资源消耗与环境容量已达极限、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遭遇瓶颈……传统的通过增加要素投入保持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的最根本内容就是释放科技的力量,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并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4、项目的建设是践行国家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需要


近年,党代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重点将向民生方向倾斜。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对于老百姓的生活、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把个人与国家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我们国家重视民生、重视百姓利益的体现,是我党求真务实、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


本项目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状况,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是对中央“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积极响应。


5、项目发起单位实力强大保障项目实施


任何伟大的事业均需要有创新力、有执行力的团队来完成,人才是企业发展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企业最重要也是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机制的竞争。


公司业已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技术研发人才队伍,技术产品研发团队成员普遍具有较高的产品创新素养和开发设计能力,拥有多位高级专家,研发团队均是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未来,公司还将不断结合发展战略及市场需求,制订研发规划、研发目标、新产品开发计划,针对新产品设计整体工艺路线的研发路径。


同时,公司也将不断强化研发机制创新,与相关院校展开科研合作,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为企业储备了多学科技术人才,这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性因素。


6、项目保障措施合理,支撑项目实施


(1)不断优化管理机制、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本项目上马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再上新台阶,相关的管理工作量势必进一步增大,为此,公司将进一步推进管理提升,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性”经营实体。在生产管理方面,建立标准化、信息化、流程化生产控制体系;在营销管理方面,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在组织管理方面,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资源,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人员管理方面,将管理思想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在流程管理上,减少业务运作过程中不增值环节,同时加强信息化促进流程管理清晰化。


总之,通过优化管理机制,逐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和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的活力,增加凝聚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推动企业持续扩张


为了支撑本项目发展,公司实施营销体系扩充工程,支撑企业业务规模扩张:


——构建大营销网络、实现市场广域覆盖;


——实施精细化营销、不同市场策略差异化;


——强化企业服务能力、市场需求反应能力。


总之,在营销层面要达到“以营销网络扩大市场覆盖面、以精细化营销探寻市场机会点、以快速响应赢取客户满意”的局面,在推进上讲求分步实施、点面搭配、温和渗透与强力突破相结合、以此保障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新的成长。


(3)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确保企业技术领先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世界的脚步。公司秉承创新促领先的企业精神,将不断推进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积累企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该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的发展规划,建成后能够为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促进行业的发展。同时该项目的建设还能够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因此,本项目具有非常大的投资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是必要且可行的。


第二章  市场分析


2.1 城市综合管廊产业发展情况


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生命线”,政府政策加码推进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体”,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步晚。进入2014年之后,地下综合管廊政策密集出台并不断加码、细化。同时,住建部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我们认为以试点示范将为后续城市地下管廊建设提供案例和参照,有望带动全国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积极性。


2.1.1 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生命线”


1、地下综合管廊简介


地下综合管廊就是“城市市政地下管线综合体”,即在城市沿道路或管线走廊带建造一个地下连续结构物,将以往直埋的市政管线,例如给水、雨水、污水、供热、电力、通信、燃气、工业等各种管线集中放入其中,并设置专门的配套系统,按照实际需求组织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后期运营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地下综合管廊就像建在地下的房子一样,是城市地下管线之家,也称“共同沟“。综合管廊底部距离地面平均深度超过5米,有的达到8米甚至更深,其顶部距离地面也有两三米,一般的综合管廊,其管廊仓高有三四米,宽接近8米,在这个隧道空间中,人和小型机械可以进入廊内作业。


2、相对国外,国内地下管廊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1)法国、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地区:地下管廊发源地


欧洲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进地区。地下综合管廊的发源于欧洲,在19世纪,法国(1833年)、英国(1861年)、德国(1890年)等就开始兴建地下综合管廊。至今,巴黎市区及郊区的综合管沟总长已超过2000公里。


在地下管廊投融资方面,地下管廊被视为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由于其较强的政府财力,其建设费用由政府承担;在运营管理方面,建设完成后,政府以出租的形式提供给管线单位实现投资的部分回收。在出租价格上没有统一规定,由市议会讨论并表决确定当年的出租价格,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逐年调整变动。同时在国家的相关法律中有规定,一旦地下建设有综合管廊,相关管线单位必须通过共同沟埋设管线,不得再采用传统埋设方法。


(2)日本:地下管廊规模较大、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日本综合管沟建设开始于1926年,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上综合管沟建设规模较大、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其目前在综合管沟的投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后期管理等方面已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系统。东京都的中心城区,已规划建成200多公里的共同沟,成为世界范围共同沟建设长度最长的城市。


(3)台湾地区:地下管廊法律和运作体系完善


台湾地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进行了大力推广,1991年台北市配合铁路地下化完成中华路(北门至和平两路)第一条共同沟建设;目前,台湾已建综合管廊超过300公里;其中台北,高雄,台中等大城市已完成系统网络的规划并逐步建成。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地区针对地下管廊的建设,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与运作体系,成为继日本之后亚洲具有综合管廊最完备法律基础的地区。


其于2000年公布实施的《综合管道法》,对综合管沟的建设地区、时机、资金、维护管理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促进台湾地区综合管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步晚


我国1958年才在北京天安门附近铺设第一条地下管廊,20年之后才有第二条管廊问世,而真正的起步时间是在1994年开发浦东新区时在张杨路修建的全长11.13公里地下管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起步晚。


2.1.2 地下综合管廊解决传统市政管网症结


1、传统地下管线底数不清、分布不明,问题众多


在我国,截至2011年底的各类市政地下管线长度已超过148万公里,是1990年的8.16倍,地下管线长度巨大,导致地下管线底数不清、分布不明等问题,老城市的问题更加突出,其中最显眼的便是“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


马路拉链:道路建设时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多家企业“各自为政”,导致马路不断开挖。“拉链马路”在影响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的同时,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据粗略估算,每挖一平方米城市道路平均花费至少上万元。


空中蜘蛛网:空中各种线缆密布交织成“蜘蛛网”。空中蜘蛛网易被超高车辆刮倒,造成路段附近大片居民区和单位的固定电话、宽带等出现中断,造成生活不便;裸露在在风雨中无保护,常年风吹日晒造成破损、老化、松动,引发交通安全等事故。


2、地下综合管廊优势明显,解决传统管网杂症


相比于传统的市政管线直埋的模式,综合管廊具备较明显的综合优势。


3、地下综合管廊外部效应较为明显


综合管廊的收益应当分为两部分,即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


内部收益是指管廊运营收取的一次性管线入廊费、管廊使用租费、以及管廊物业管理费等现金收益,用于补偿其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和综合管廊管理公司的运营成本,只要在管廊的折旧期内管廊租费的贴现值达到或接近管廊投资的1/3,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种财务模式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外部收益即社会收益,是因综合管廊的修建造成其它社会成本的降低和土地资产的增值以及投资吸引力的提高等,这部分收益尚无法准确测算,只能通过其它城市的数据参照或者经验测算。


据一项清华大学对部分城市综合管廊的研究(郭莹等),综合管廊的直接收益一般要小于总成本(这里是直接成本);但若计入外部收益,总收益通常要大于总成本。总收益与总成本的比率最高为4.44倍(上海松江大学城廊道),最低也有0.68(陕西蒲城县廊道),平均总收益与总成本的比率约为1.91倍,因此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综合管廊的投资是有效率的。在总收益中,外部收益所占比重较大,最高为87.3%(上海松江大学城廊道),最低为17.4%(陕西蒲城县廊道),平均约为55%。


2.1.3 政府政策支持,推进地下管廊建设


1、地下综合管廊政策持续推进、支持力度加码


早在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中,政府就提出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在随后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再次强调新建城市主干道路、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应实行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廊模式。进入2014年之后,地下综合管廊政策密集出台并从技术、建设、融资等方面不断规范和完善,政策不断加码、细化。


2、开展城市试点,后续复制拓展有望快速开启


2014年10月住建部提出目标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今年4月住建部会同财政部开展了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确定了内蒙古包头等10个城市为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工190公里),总投资3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2亿元,地方政府投入5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约193亿元。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69个城市在建的地下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未来在试点城市成功的建设经验和样例基础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望快速复制拓展到其他城市,后续建设进程有望加速。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据功能需求,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地下空间开发等,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交通流量较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地下综合体等地段,城市高强度开发区、重要公共空间、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以及道路宽度难以单独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要优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加快既有地面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入地工程。


3、PPP模式助力综合管廊建设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未来地下管廊建设将成为财政支持的重要方向。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中长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考虑到地下管廊工程较大规模的建设和投资量,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严格管控的条件下,通过PPP模式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有望成为解决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长期投资的重要途径和来源。


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配套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发行票据等财政金融保障机制。地下综合管廊的PPP项目中,企业可以通过PPP模式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获得项目完工后的运营权,地下综合管廊将实行有偿使用,入廊管线单位缴纳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的方式为管廊建设运营方提供长期稳定回报。


2.1.4 市场容量大,行业前景良好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近年来,随着异常天气的增多,城市“看海”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内涝不仅给市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也让本应光鲜亮丽的城市形象遭受重创,使得原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民众幸福感也随之大打折扣。破解长期存在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落后等突出问题,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创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


管廊建设涉及工程建设、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不同行业,间接带动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投资。电信、电力网络入地,供、排水网络会产生大量的地下廊道和管网需求。这将提振建筑用钢材,主要是螺纹钢和预应力钢材。当前钢材、水泥、管材等建材价格低,建设成本低,还能消化过剩产能,正是难得的时机。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分为廊体和管线两部分,每公里廊体投资大约8000万元,入廊管线大约4000万元,总造价每公里1.2亿元。按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三到五年,预计每年可产生约一万亿元的投资。


2.2 海绵城市发展概况


2.2.1 海绵城市定义及特点


海绵城市是指具备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功能的城市,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良性水循环。一方面解决城市雨水集中排放造成的内涝严重,管网瞬时压力过载的问题;另一方面提高雨水利用率,缓解城市缺水的问题。


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处理雨水的模式差异明显。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对于雨水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

业务领域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节能评估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工业扶持资金

农业扶持资金

企业融资

立项申请报告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建议书

文化旅游

特色小镇

规划咨询

乡村振兴计划

PPP项目规划

稳定风险评估

科技成果评价

市场专项调研

行业研究

财政扶持资金申请

融资计划书

股权融资方案书

现代农业规划

文旅设计规划

十四五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

康养地产规划

城镇规划设计

区(县)域经济规划

景观设计

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发展分析

企业调研

消费者调研

产业集群

一二三产业融合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申报

园区招商